隨著Xbox近期裁員,Arkane Studios創辦人Raphael Colantonio公開批評微軟的Game Pass訂閱制,稱其「難以永續」。這位《冤罪殺機》與《冤罪殺機:界外魔之死》的製作人於2017年離職創立WolfEye Studios,並透過社群媒體挑戰業界對此議題的沉默。
Game Pass:產業成長引擎或威脅?
針對Game Pass的坦率討論(WolfEye工作室的《詭野西部》曾於2022年首日登陸該平台),Colantonio指出:「這種模式透過微軟的無限資金損害產業。現實終將清算——Game Pass要不是消滅競爭者,就是徹底失敗。」
這番言論點燃關於訂閱制在遊戲產業角色的激辯。微軟的策略既被視為產業救星(對獲得保障付款的獨立開發者而言),也被看作破壞者。在微軟收購動視暴雪聽證會期間,前PlayStation執行長Jim Ryan曾聲稱全體發行商都蔑視Game Pass的「價值破壞性」。
Xbox負責人Phil Spencer早在2021年便反駁質疑,宣稱Game Pass「極具永續性」。但隨著近期作品取消(包含Rare工作室的《Everwild》與《完美女煞星》重啟版),業界觀察人士對此立場產生疑問。
業界人士共鳴憂慮
Larian Studios的Michael Douse(《柏德之門3》)強調迫在眉睫的問題:「當資金枯竭時會發生什麼?」這位發行總監指出多數發行商避開Game Pass,因為「無限資金從來不合邏輯」(值得注意的是,《柏德之門3》同時跳過Game Pass與PlayStation Plus)。
Colantonio嘲諷微軟關於Game Pass影響銷售的矛盾聲明,而Douse則讚揚索尼策略:延後第一方作品登上PlayStation Plus以維持價值。「索尼的生命週期管理在保護開發者經濟的同時,仍支援小型團隊。」Douse解釋道。
Colantonio總結:「Game Pass唯有針對舊作庫存才能無害共存。」
微軟長期策略遭質疑
儘管微軟將裁員歸因於AI投資,Colantonio駁斥這是「藉口」。他認為當補貼結束時,開發者與Xbox的數學模型都將崩潰:「微軟八年後仍處於顧客獲取模式,指望訂閱制最終能合理化龐大內容投資。」
這位Arkane創辦人批評微軟會計方式:「獲利數字忽略收購Bethesda與動視暴雪內容的數十億支出——這些成本被攤提掩蓋而非計入損益表。」
Colantonio警告玩家:「現行優惠是補貼性虧損。若微軟取得壟斷,預期品質下降與漲價。」他預言:「這場海嘯將摧毀整個生態系。今日歡慶的玩家明日可能懊悔後果。」
微軟財務揭露仍顯模糊。最新報告顯示Xbox內容與服務(含Game Pass)成長8%,PC訂閱數更暴增45%。但具體訂閱人數與直接營收數據仍未公開。
Spencer在四月專訪中將Game Pass定位為「選項而非強制」:「我們的成長來自PC與雲端。當Game Pass能為Xbox帶來新玩家時才算成功——但直接購買遊戲仍具同等價值。」這位高管強調維持訂閱制與買斷制的雙軌並行。